欢迎访问28365365游戏
    文史龙山 - 考察报告 - “活”空间:全域旅游境状下传统村落保护
    “活”空间:全域旅游境状下传统村落保护
     
    发布时间:2016/6/29 14:36:32,作者:黎 代 华 , 来源: ,点击:724

     

    2012以来,由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经相关部局(2012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2014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全国有25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六合村(第一批)、靛房镇万龙村里耶镇长春村(第二批)、苗儿滩镇惹巴拉村(第三批)名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进一步公布了370 处“国保省保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当327传统村落列入第一批中央政策及经费的支持范围,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六合村目前,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在即,苗儿滩镇树比村、洗车河镇老洞村、靛房镇天桥村、洛塔乡泽果村、桂塘镇二厅岩村、里耶镇巴沙湖村-街上村等七个土家古村有望公布。

    机遇?——

    挑战?——

    失“真”信息“僵”化古村

    “失落的巴沙湖,迷失的洗车河,忐忑的惹巴拉,没落的古村寨”,这是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走样的呐喊。

    苗儿滩镇捞车村两次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第二次以惹巴拉村的名义)的事实警醒着什么?

    传统村落认识和管理上的误区,决策层面的理念偏差和执行层面的行为失当破坏了传统村落的特色空间、田园景观;民居修缮难按照留存历史信息执行,让村落失去历史记忆;村民的传统民居保护意识在追求现代风尚中迟钝,现代建筑入驻传统村落;自然灾害让传统村落风雨飘摇;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为目的盲目建设或同质竞争是传统村落千面一孔,失去特色。

    古树灭了,石板撬了,木板砖了。

    古屋倒了,古街化了,古路时髦了,古物匿迹了。

    田园跟风了,耕牛机械了,村貌时代了。

    文脉断层了—

    古村僵化了—

    用“活”理念“炼”古村魂

    土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要融入“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落空间布局与产业复兴”“村落建筑保护与利用”、“村落与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中统筹考虑,关键是把“保护”当成“发展”来对待,树立“保护是发展的理念”。

    面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的热朝,保护对象——空间布局、建筑形制、生活习俗、生产技艺、山水田园……村落传统生态及竹木、青石、黄砂岩、页岩、河岩、卵石、河沙、黄土、青膏泥、石灰、草茎、糯米、桐油……土家传统生态建筑材料,这些千百年来就存留于传统村落中本地人习以为常的生产生活常态就应常驻心头。这些生态材料构筑成石板路、卵石路、夯土墙、砖墙、石墙、土墙、石灰墙、篱笆墙、灰泥墙、泥坪坝、岩坪坝、石灰坪坝、砖坪坝、茅草房、灰泥房、青瓦房、砖石房、凉亭桥这些传统村落原生态建筑物。因此要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修缮这些土家传统建筑和沿用生态建筑材料。这些“联想媒”,让人“睹物生情”,思绪蹁跹。如游赏冲天楼,眼前浮现修造冲天楼的情景,联想到冲天楼的工艺价值及土家人围坑而饮、熏烤腊肉的饮食起居景像和对应冲天楼的经济基础;游览茨岩塘、兴隆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遗址群,红二六军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就会涌现脑海;境内一条条青石岩官道,让人的思绪在历史的洪荒蹁跹。土家传统习俗衣食住行-油盐茶米-婚丧嫁娶:土家织锦、茅古斯、梯玛、舍巴日、咚咚喹、紫砂陶、哭嫁歌、山歌、火坑饭、八仙宴、腊肉、霉豆腐、甜酒、包谷烧、拦门酒、糍粑、糖馓、婚庆、丧葬、赶山、耕种、采摘……等一切土家原生态习俗及伴随的规仪,让游赏者亲身体验和触摸到土家人“万物有灵”的神秘观念。

    可见,土家传统村落不但给了人们一个浮想联翩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人一个可以近身触摸、体验的灵动世界。

    用“活”文脉“舒”展古村

    传统村落是“活态”的生态文化系统,是一群生生不息血脉相连的生态文化种群的组合体。因此,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大兴土木,只要简单的保护沿用这些传统村落——用生态文化材料延续传统村落的传统就是了,而不是复制-搬迁-抄袭他人的样子——这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

    首先,要明白传统村落生态文化传统。除上述的生态材料和传统习俗外,还要弄明白古村的空间布局、民居建筑、历史遗存、民风习俗、信仰崇拜、建造技艺工艺制作、生态物种、山形水系等。村容村貌、民居形制千差万别,物种类别各有千秋。正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这些都是体现古村特色的文脉秉性,是古村的“血性”、“个性”。

     第二,要清楚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材料。古村由居住系统房屋,行走系统路--桥,生产系统农具-猎具-渔具,生活系统炊具-玩具-乐具,信仰系统道具-仪式等构成。所以,要弄清楚这些系统的“具”材料,弄明白它们的来源、种类和加工方法。

     第三,要掌握传统村落工艺-技艺流程。古村岩匠用干摆砌筑砌筑“墙”体,即用糯米煮汁,拌和石灰粉、草茎、桐油为浆砌筑墙体。这是一种表面不见灰浆只见一线缝民间一种高超的修造墙体的古老技法,俗称干摆通用墙体材料为青石、黄砂岩、火烧砖(青砖、红砖)、河岩和赖子岩。当然也有用夯土砖砌筑“墙”体的,如六合古村。村民拌和石灰粉、粘性黄土或青膏泥、草茎与卵石和岩、青石修筑院坝(砍院坝)、村道和官道。土家传统村落居住系统房屋和行走系统路-桥是传统村落的硬件系统,其生态材料和技艺是土家传统村落的灵魂。而村落生产系统、生活系统、信仰系统中的器具及传统生态材料是传统村落的软件系统,其工艺及仪式代表了土家人的精神世界,体现的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

    传统村落的工艺隐含在传统村落的构件系统中,熟悉这些技艺是维护、修缮、还原传统村落的前提条件。

    用“活”方法“灵”动村落

    传统村落利用关键在于去“商业味”,用活“民宿”留四海宾朋,讲“活”故事树经典品牌,用绝味美食酵舌尖味蕾,用“活”情义缔欢乐心身。

    “保护是发展”,“保护是建设”。

     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建设中传统村落是主要角色、重要场所。所以,除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外就是单纯的保护,其中延续-还原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是重中之重。

    熟悉文化生态常识是要务。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决策者、执行者、建设者要懂点土家生态文化的基础常识。而准确的掌握土家文化生态应从认识土家事物的名称开始。名称就是文化,是文化的灵魂,是民俗的精灵。正如人名一样,是区别,是标识。只有这样决策才能科学,监督才能得法,建设才能不偏离传统轨道,保护才能有效延续传统村落的血脉。

    按类保护村落传统是主旨。站在传统村落及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这个角度,国家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村、生态村的命名;站在传统村落生态文化综合体这个角度,传统村落有自然和文化遗产之分。而文化遗产又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之别。所以,传统村落保护应针对这些不同的概念分门别类的进行,让传统村落成为以自身特色为基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一村一品”专业村。特别在文物古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应遵循对应的法则。被列为文物古村的先要在主管部门审批立项,开展保护规划、方案编制和工程实施保护以不改变传统村落原状消除病害为目标,同时对传统村落历史环境实施整体保护。被列为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要按相关政策实施保护管理,对其中的建筑物实行分类保护,并按不同层级采取措施,让传统村落“活着”并延续使用。在非文物单体民居的保护中要延续民居的原生居住功能或其他活态使用功能,这可通过改善民居的采光、通风、防潮条件,加强隔音、保暖措施,增加卫浴、厨房设施改善部空间和配备基础设施。

    传统村落是活的,所以保护利用应从整体切入:延续乡土性避免城镇化;尊重地域性避免园林景观化;遵循文化性避免同质化。单个村落的保护应放在自然景观层级、人景观层级和人活动层级来考虑空间的留存中,选择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以利于对原有时间及人文痕迹的感知;在空间的留存中,尊重传统村落农耕生产与生活方式,延续和复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空间留存中,游览者活动与传统村落居民生活融为一体。

     保护主体关系和谐是关键。政府-职能部门村民企业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定主体当然主体市场主体,三个主体对村落有着不同的认知,交集之物是传统村落及“民居”,核心点是民居的产权流转私人产权建筑如何使用国有资金保护,宅基地及建筑产权如何流转当然主体缺乏认识法定主体有“专业眼光”市场主体“市场经验”。因此,民居的改善和利用要关注民居产权关系,一方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由文物和非遗部门管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受住建部门监管作为乡村村庄由农业部门支持。为此,应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传统村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并统一安排资助资金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活”灵魂。只有留住村民,保护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所,才能留住传统村落的原真活力。要留住村民,必须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就要靠产业复兴,有了收入的保障,才能复苏原住民建设家园的热情,让村民成为保护传统村落最可依靠、最应依靠的主体。

    古村+”激“活”古村

    坚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握住“发展生态、文化”三条底线,以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为目标,采用古村+激“活”传统村落

    古村+产业路径。产业是传统村落复兴的主要路径,传统村落留存于世是有强有力的传统经济作支撑的。如捞车古村的河运经济,六合古村的渔业经济,树比古村的陶业经济,巴沙湖古村的桐油经济。因此,要激活古村,能留得住古村人群,就必须寻找与现代社会经济相适应又和传统村落发展对路的新型经济形态。立足传统村落的支撑产业和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态势建设农---渔专业村和生态文化旅游村是传统村落复兴的方向。一可通过政府主导,强调保护农耕社会要素、生产空间要素和祭祀空间要素,采用培训民间工匠,用民间传统建房工艺传承民居的方法来实现二可通过引导鼓励村民参与市场效益良好的生态农业,引入摄影、写生、手工艺传承体验游观光客来实现三可根据每个村落自身特色,采用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建筑师设计、村民互利全民参与的方式,强力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大看台,以传统建筑景观和人文风貌为核心吸引物,向游客展示民俗文化元素,建设传统村落文化观光型生态文化旅游业态;将文化与商业互融互动,引入休闲商业属性的餐饮、住宿、娱乐等业态,融入传统村落环境营销独特的文化休闲消费氛围,建设传统村落休闲度假型生态文化旅游业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基与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生活空间,引入新业态、要素、产品,传统文化与时尚生活融合互动,建设传统村落生活体验型生态文化旅游业态

    古村+基地”路径。建基于传统村落特色的文化基因和主导产业,主动积极的与相关机构合作,实施传统村落基地建设模式。以产业为依托实施“古村+公司”建设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为轴心,发展特色农业,建立蔬菜基地、油茶基地、桐油基地、百合基地、马铃薯基地、烤烟基地、辣椒基地、药材基地,实行订单生产;以古村风貌+文化为依托实施“古村+科研院校”建设模式,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实习基地、写生基地、活动基地、科研基地、实践基地,让传统村落充满内涵。

    古村+互联网”路径。传统村落要创新发展,古村+互联网”既是动力,更是路径选择。强化古村+互联网”思维,通过植入文化DNA、“老树嫁新枝”形式,促进传统村落与旅游、农业、生态、文化、科技、金融等的联姻,发展高文化内涵、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传统村落业态,延伸传统村落产业链,放大传统村落“溢出效应”。利用好传统村落自然禀赋、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特色资源,彰显传统村落个性化、差异化特征,让传统村落特点变特长,特长变特色。

    功夫做到一定程度,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就会自然而然的发展,传统村落的原生文化也就会成为生态文化旅游活动的坚实基础

     

    上一条:赴巴东学习考察报告
    下一条:已经没有了

    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