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龙山县政协机关委员组 王本东
里耶镇人民政府 吴静
一、少数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县总人口58.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9.5万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全县34个乡镇(街道)、462个村(社区),其中高寒山区村115个,虽然这些村今后将全部列入了高寒山区脱贫解困村,但由于受到地理、气候、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山区村要进行新农村建设难度较大,问题也较多。
一是自然条件差。山区村一般处于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差距大,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一般都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而且这些村普遍土地瘠薄、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很差,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农业处于原始种养状态,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民依靠种植、养殖业实现持续增收的空间有限,主要经济收入靠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但又由于受到知识、技能、市场等因素的限制,务工收入相对较低县不稳定,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三是农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2013年来,这些高寒山区村都进驻了扶贫工作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实施了一些惠农政策,但由于基础太差,无异于杯水车薪。村组之间没有通公路或通路不通车、人畜饮水困难、用电难用电贵的状况极其普遍,农民群众的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投入与有效改变现状的要求差距大,发展缺乏后劲。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农民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差、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文明要求差距甚远。多数人安于现状,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和学习,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五是思想观念落后。由于文化低,受旧思维模式和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对新技术、新思想、新经验等接受滞后,钳制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等、靠、要”的思想还相当普遍,以致新技术、新产业近体推广难,产生不了应有的效应。
二、少数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一要大力加强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去,山区农村的公益事业投入普遍不足,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医疗、教育等状况相对落后。要以整村推进建设扶贫和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为引擎,致力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项目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大危旧房屋更新改造,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二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山区扶贫政策,致力于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找准产业发展路子,搞好开发式精准扶贫;要认真研究适宜对路的山区扶贫模式,充分用好用活异地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长期社会救助等方法,大力促进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推动山区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三要结合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旅游的开发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突破口,山区农村一般都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适宜发展生态旅游。要用组织经济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本地特有的旅游资源,经营和打造独具一格的旅游景点,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提高生活质量。
四要积极拓展劳务经济。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技术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外出务工增收,或就近就地务工就业,这是城市带动农村的有效形式,是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实现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走出山区,开阔视野,促进信息传递、加速观念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壮大劳务经济,反过来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