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28365365游戏
    文史龙山 - 文史资料 - 新闻人生 点击精彩
    新闻人生 点击精彩
     
    发布时间:2014/2/10 16:42:32,作者:易长松 , 来源:《龙山文史》第27辑 ,点击:1042

     

     
        2013年5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突然出现在我的手机上。我接通电话后,感到十分惊奇和亲切:原来,这是彭总从海口市打来的电话!
        彭总说,他从网上看到了我写的那篇“新闻人生,点滴精彩”,心里很受感动,在此表示感谢。还说,那篇文章把他的新闻人生,以及我与他在新闻方面的交往,基本上讲清楚了,准备作为他新出的一本个人文集的序言!同时,建议我把文章送到龙山县政协,交给《龙山文史》刊发,让更多的新闻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彭总的建议,使我回过头来把那篇有感而发的文章拿出来,重新认真地看了一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把原来的标题“新闻人生,点滴精彩”,修改为“新闻人生,点击精彩”,觉得更加能够准确地反映主题,并且接近于网络化语言。
     
    (一)
        2012年8月24日清晨八点多钟,刚刚从海南省海口市回到龙山县城的彭总,专门来到他曾经工作过的龙山县政府网办公室,向曾经一起共事的朋友们告别。
        彭总这次真的要离开龙山了,去海南岛定居,与在电视台工作的儿子一起生活。
        在这之前,他们一家已经在海口市买了房子,做好了定居的准备。
        彭总名叫彭清安,六十出头年纪,国字脸,戴着一副宽边眼镜,有着一头微卷的头发。看上去十分精神,一脸憨厚的长者模样,使人觉得亲切、可靠。
        在龙山县新闻界,彭总可是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曾经长期在龙山县的几家主要新闻单位工作,先后在县广播站、广播局、报社、政府网、红网龙山分站(龙山新闻网)工作,长期分管新闻(信息)业务,履行总编辑职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是龙山县最早获得新闻中级职称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因此,时间一长,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社会人士,大家都叫他为“彭总”或“安总”。
       2011年,彭总年满六十岁退休后,马上被龙山县委宣传部返聘,继续担任红网龙山分站(龙山新闻网)站长、龙山报总编辑职务,仍然干他的老本行。
        像他这样,仅仅只有高中学历的老记者,在属于年轻人天地的网络新闻领域中,退休后仍然担任重要职务,在业内十分罕见。
        这也许是他的过人之处: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时候,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往往是在无官一身轻的人生晚年体现出来。
        上一次告别,是彭总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参与创办龙山新闻网和恢复龙山报的时候。这一次告别,是他准备辞掉所有职务,去海口市定居的前夕。目前,虽然他家在龙山的房子还没卖掉,但这一去,今后回来的次数肯定是很少了。
        听说,他定居海口后,会仍然做他的新闻写作老本行。他一边陪伴儿子,一边继续他的事业。
     
    (二)
        彭总告别我们,去海南定居,我突然感到失去了什么,心中空落落的。
        我不禁回想起他的新闻人生和有关的林林总总,想起与他相处十多年的点点滴滴,想起他曾经给予的教诲和关怀,想起他的宽厚和仁慈。
        彭总是我的老领导。从龙山报到龙山政府网,他一直是分管业务的老总,我一直是他的部下。他还是我的老师、新闻入门的引路人,曾经手把手言传身教的良师益友。
        彭总慨括新闻理论时,曾经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我至今难以忘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新闻人生:要把新闻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研究它的内在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写新闻!
        当年,在龙山报进行业务学习时,彭总的这席话让我顿开茅塞。我这才知道,要采写好新闻、当好记者,就要尊重新闻这门科学。
    彭总的言传身教,使我在以后的新闻写作中,能够少走弯路,以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指导新闻实践。后来,当我也处于彭总当年的岗位,负责龙山政府网的采编业务工作时,向年轻同志说得最多的,也就是这句话: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
        我与彭总有着十多年的共事经历,并且在人生的节骨眼上,多次得到他的点拔。
        1998年,在许多领导和朋友的帮助下,我作为擅长写作的“特殊人才”,几经波折,通过劳动部门,从吉首乾州卷烟厂调到了龙山报,从事编辑、记者工作。
        当时,龙山报由周一报扩至周二报,也就是由每周出版一张报纸,变成出版两张报纸。这时,需要充实采编力量,有关部门批准增加了几个编制。于是,我就有了机会,圆了曾经梦寐以求的记者梦。
        刚到调来龙山报时,对一切都感到十分新鲜。我由一名企业的工会宣传干事,突然一下子转变角色,来到龙山县委大院,当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县级党报记者,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无所适从。
        分配工作时,一位十分关心我的老领导直爽地对我说:你连党员都不是,如果分到一版当编辑就不合适,因为有时要旁听、采访县委常委会,没有党员身份不适合!于是,我就被分到第3版(副刊),当编辑兼记者。
        听了这些话,当时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心情一下子从天堂仿佛落入了地狱。以致多少年后,我一直铭记当时的窘迫处境:人是进新闻单位大门了,可地位却是十分地卑微,没有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同志们的认可;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
        在新进龙山报的人员中,除了我之外,其他同志都是从高中或者初中的教师岗位上选调进来的,并且都是清一色的本科或专科全日制毕业生,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大部分是共产党员。
        而我,当时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三无干部”:一是工人身份、无干籍,参加工作前是电影技校毕业生,工作后虽然上了成人高校,但不是全日制普高生,身份没有转变;二无党籍,曾经积极要求入党,但是还没有批准,是一个“非党”记者;三无普通高等学校文凭,参加工作后上的成人高校,虽然参加正规成人高考入学,发的文凭是省教委盖着钢印认可的,但社会上当时歧视性地称我们是“五大生”,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当时的“五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指1979年9月8日以后,按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经省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或审定的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和夜大学的毕业生。
    就在这时,在彭总的倡导和主持下,报社开始对我们这些刚入门的编辑记者们进行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培训由彭总主讲,从新闻的分类到消息、通讯的写作,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又有贴近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的采访实例。在点评作品时,面对我毫无章法的新闻作品,彭总常常直言不讳的提出批评,有时甚至显得十分“霸气”,弄得我无地自容。
        但是,彭总从内心深处并没有嫌弃我这个“三无干部”,他常常鼓励我说:写好新闻,当个名记者,吃一辈子业务饭,没有人敢小瞧你!正是这几句话,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前面的光芒。
        虽然,在业务上彭总批评得多、表扬得少,但是我感觉到他没有用歧视的眼光看待我,而是把我作为学生,作为下级和小老弟来真诚地对待。后来我才体会到,彭总的言谈举止十分难能可贵,是正直、善良优秀品质的体现,具有一种人格上的力量。尽管当时我对他有误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但是很多年后,我幡然悔悟时,心存深深的感激。
     
    (三)
        来龙山报之前,在吉首乾州卷烟厂工会当宣传干事时,我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新闻、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后来成为了我以“三无干部”身份进入县级党报,担任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敲门砖”。
        刚进龙山报社时,我手里拿着那些以前发表的作品,经常洋洋自得、招摇过市,显得十分骄傲和自负。在明白了自己的个人身份属于另类后,我又感到空前的压力,感到十分的自卑和无奈。理想与现实、洋洋自得与自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人生落差,让我内心长期得不到安宁,长时间地处于矛盾之中。
        然而,彭总“吃一辈子业务饭”的教导,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认为只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就会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
        “吃一辈子业务饭”!彭总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做得十分成功。
        在龙山新闻网刚刚成立时,彭总已是五十大几的年纪,离退休已经很近了。但是,由于他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出类拔萃,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认可,又被县委看中,从政府网调到县委宣传部,担任红网龙山分站(龙山新闻网)站长,还主管刚恢复的龙山报。2011年,彭总退休后,又立即被作为特殊专业人才返聘,继续从事专业新闻工作,这在刚刚兴起的龙山网络新闻,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其实,我所了解的彭总,人生经历并没有许多科班生那么顺利。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在部队上开始学习写作,主攻新闻报道。先后在解放军报等大报上发表作品,成为部队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为后来在地方从事专业新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部队转业后,彭总来到龙山县广播站工作,与泥瓦匠出身的名记者吴亮一道,全心全意地侍弄新闻,把一个县级广播站办得红红火火,不仅推出了一批好作品,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作者、文学作者,为龙山县的新闻事业和文化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山县广播站影响深远,给它写稿的许多通讯员,后来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但他们都念念不忘当年的广播站和彭总。
         已故的龙山籍湖南日报名记者刘丛猛,生前曾多次对我和朋友们讲过:他当年从家里去县委宣传部上班的途中,站在电杆下面,听着喇叭筒中播出他的配乐散文诗时,心里真是高兴得不得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彭总的主持下,龙山县广播站不仅办得红红火火,而且从不亏待通讯员。他到处筹集资金,保证按时向通讯员们发放稿费,5角、1元、2元不等,成了当时通讯员们的一笔“外快”!以至多年后,一些细心的老通讯员,仍然保存着广播站当年稿费单的复印件,作为一笔人生的财富,一直收藏着。
     
    (四)
        彭总与我一样,在学历上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是高中毕业生,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新闻全靠自学。但是,他自强不息、刻苦钻研新闻业务的精神,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他总是力求从新闻的本质上进行探究,在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源头上下功夫,站在很高的角度观察新闻现象。这对于一个仅仅只有高中文化的县级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县级新闻媒体的定位,在新闻界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很多人认为,县级新闻媒体局限性强、视野有限,很难有大作为。但彭总不这样认为,他说:做人有高低,作品有优劣,记者无大小!
        担任龙山报记者时,我经常参与县里一些重要活动的采访,免不了与上级媒体打交道。这时候,常常有自卑情结,觉得自己只是县报记者,放不开手脚,更不敢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甚至拍照时也总是躲在人家后头。发现这种情况后,彭总没有批评,而是鼓励和启发说:当记者就要“狂”一点;你是记者,他是记者,谁知道你是县报记者?该做什么做什么,怕什么?
        这句话真的鼓励了我。一次,当时的湖南省省长周伯华,来到龙山县里耶镇检查工作,其中一项内容是看望敬老院老人;随行人员中,有湖南省和湘西州主流媒体的记者。作为龙山报记者,我也被安排参与采访报道。
        接受任务后,我十分珍惜难得的工作机会,利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提前来到里耶敬老院“踩点”,反复观察现场情况,选择理想角度,确定拍摄位置。最后,在紧张的采访活动中,我拍摄了周伯华省长与敬老院老人亲切交谈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很快被龙山报选用,而且被湘西团结报的值班总编看中,作为主题照片,很快刊登在团结报头板的醒目位置上。彭总知道这件事后,破天荒地表扬了我,高兴夸奖我“有胆量!”
       “记者无大小!”的确如此。彭总经常向我们介绍一些新闻界的成功范例,鼓励大家努力实现新闻理想和人生价值。
    美国有一个叫做卡普兰的县报记者,就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小记者”。正是这位县报记者卡普兰,以地区性的定位、全球性的视野,写下了的许多堪称经典的文章,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政策走向,成为美国现代最成功的记者之一。
        刘丛猛是龙山县走出去的一个著名记者。当年,他在龙山县从事新闻工作时,不仅自己积极采写新闻,在国家、省、州各级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同时,他团结、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通讯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把龙山新闻事业搞得风生水起;通讯员们采写的新闻作品,不断在主流媒体上发表,在全国、全省的层次上获奖。
        八十年代初,全国新闻行列第一次评定职称时,彭总以一个高中生的学历,评上了新闻系列的中级职称,成为全州和龙山县新闻界轰动一时的新闻。从那之后,他更加注重从理性上研究新闻。
        彭总向我们传授新闻知识时,从来都是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我通过观察发现,他上课用的新闻讲义和教材,大部分是自己手写而成的。他把一些新闻读本、范文带进课堂,给大家朗读,给人以美的愉悦的享受。通过彭总的对优秀新闻作品朗读和解读,我感到了新闻之美、语言之美、创造之美!这种由于美感带来的快感,让我回味无穷,感到愉悦和充实。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采写新闻的过程,其实也是发掘美的过程、贴近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人生品位的过程。
        在彭总的启发下,我常常思考:美是动人的风景,是令人愉悦的意境,为了追求生活和人生的大美,再艰难的付出也值得!
    工作一段时间后,彭总看到我这个新来者在消息、通讯写作上开始上路了,他很是高兴,脸上常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于是,他对我的作品开始有了表扬,有了点评。听到这些,我心中很兴奋,仿佛感觉到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接近着新闻理想和人生目标。
     
    (五)
        通过彭总的指点,我经常将在龙山报发表的文章,拿出来进行认真地加工修改,然后寄给团结报等新闻媒体。由于新闻业务水平的不断进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不断有消息、通讯等新闻作品在团结报和其它报刊上露脸。很多时候,还没等到龙山报上发表,团结报却先刊登出来了;这些成果,让自己十分兴奋,也让同事们另眼相看。
        通过在龙山报的艰苦磨炼,尤其是在彭总的点拨下,我不仅慢慢地成为龙山报的“骨干记者”,而且开始在外面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一次。彭总下乡回来后,高兴地说:好啊,经常听到人家夸奖你们,兄弟们在外面比我的名气大多了!
        在龙山报工作期间,有一年,我在团结报发稿超过了一百篇,在全县发稿排行榜中名次靠前。那一年,光在宣传部的年度新闻表彰上,新闻奖就领了一万多元。
        当时,在市面上流通的百元大钞还很少,新闻奖发的全是五十元一张张的钞票,厚厚的一叠,有200多张。领到奖金后,我全身上上下下的口袋中,被钞票装得胀鼓鼓的,屁股后头的口袋里也塞了几十张。
        新闻表彰会结束后,我担心受到朋友们的“敲诈”,就急急忙忙提前离开了会场。但是,在我从宾馆六楼下到一楼的过程中,不断有五十元一张张的钞票,从屁股后头的口袋里漏下地来。一位爱好新闻写作的朋友,从六楼跟我跟到一楼,一路捡拾我口袋掉下的钞票,一共有十几张,五六百元。最后,我拿这十几张钞票,请大家狠狠地吃一顿,以示庆祝!
        在彭总指点下,通过采写新闻,我不仅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增强了自信心,而且创造了财富。我亲身体会到,写新闻不仅可以“出名”,而且还可以“发财”!
        在新闻业务上,彭总经常将他的思考及一些新闻界流行的新理论、新理念,及时传授给我们。在我们写通讯有了进步后,彭总却又另辟蹊径,给我们上起了“消息、通讯散文化”的专题课,让我们知道刻板的、格式化的新闻写作,其实可以写得很活、很美。用这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写出新闻精品,而且提供了文学与新闻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彭总的指点、安排下,我深入到当时的岩冲中心小学,采访年近60岁的土家族校长彭清福。在采访过程中,我与教师们深入座谈,与彭清福一道推心置腹地谈天说地,还一起对饮包谷烧。我还参加了学校庄重朴实的升旗仪式,参观了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
    一天,当我与彭清福一道,神情庄重地参加岩冲中心小学清晨的升旗仪式时,看着孩子们脚穿旧布鞋、迈着庄重的步伐走上升旗台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勃勃向上的动力,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回到县城后,我把在岩冲中心小学采访的见闻,写成了一个散文化的长篇通讯《他把事业侍弄成了一道风景》。彭总看了标题就大加赞赏,读了文章后更是表扬有加。后来,这篇文章全文发表在龙山报上,团结报也很快进行重点推介,在社会上尤其是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彭清福也因为出色的管理水平和高度的事业心,被上级主管部门特批延长工作时间,破例推迟到六十多岁才离开校长岗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一位教育局的老朋友看了《他把事业侍弄成了一道风景》后,竖起大拇指对我说:这是你来龙山后,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后来,经过龙山报和彭总推荐,这篇文章获得湖南省县市报好新闻标题奖!
        好新闻标题可以获奖?很多非新闻专业人士,可能不知道这个奖项;但是,在新闻行业中,对于新闻标题的制作和研究,却是一门独立的学问。
        如何拟定新闻标题,这是彭总在龙山报社时对我们这些采编人员反复强调的一课。彭总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不仅可以吸引读者,而且能够总揽全文,提升作品品位。他说,优秀的新闻编辑,必须从优秀的记者中产生;而优秀的编辑最重要的任务,首先就是为文章拟定好标题。
        彭总介绍说,八十年代初到中期,羊城晚报在中国新闻界影响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标题特色鲜明,别具一格、十分抢眼。当时,羊城晚报把报社一些资历深、水平高的名记者、名编辑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标题部”,专门给各版选定的文章拟定标题。这些人,他们在报社什么事也不用管,只一门心思研究标题。结果,不仅提升了报纸的质量和销量,而且对中国新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彭总对新闻标题制作的研究和言传身教,我一直印象深刻、铭记在心。在后来的工作中,每当我在下笔写文章或编辑稿件时,首先思考的是:这篇文章,究竟取个什么样的标题才好?
        彭总在龙山政府网当总编时,我发现他总是爱在一张张白纸上写写画画的。一开始,我感觉到不可思议。后来,我在他办公桌上发现,那一张张白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一个个备选的标题:有的打了叉,有的打了勾。从这些细节中,彭总对待业务工作的认真细致、执着专业可见一斑。这种专业精神,永远值得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学习。
        一个仅有高中文化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够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新闻,又那么执着地追求,这给我的不仅仅是教育,更多给的是思考,让我思考如何做人、做事。
     
    (六)
        2004年初,龙山县政府信息中心正式成立运行,并且负责承办龙山县政府门户网——中国龙山网。当时,彭总与我们一道进入政府信息中心,共同参与创办龙山县政府网的具体工作。
        然而,我们原来都是从事报纸新闻采编,对政府门户网的知识一无所知,甚至连电子邮件也不会发,更谈不上用QQ通讯、网络办公。
        一切从头开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道探索政府网办网的方式、方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龙山政府网创办八个年头了,已经成为湖南省县级政府门户网站中的佼佼者,在公众中有很强的公信力,成为龙山县对外展示形象、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受到领导的重视、网民的喜爱。
        彭总作为龙山政府网初创时期的业务总编,对网站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大家不会忘记他的辛勤功劳和无私奉献。
        在创办政府网期间,由于白手起家,大家对政府网的功能、职能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看法、理解经常出现分歧,也是情理之中。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足20年,中国各级政府网的建设更是时间很短。沿海城市、发达地区的政府网创办虽然已成雏形,但全国范围内的政府网建设,从理念到模式,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龙山政府网也不例外,创办以来一直处于探索发展中。
    回顾龙山政府网创办初期,彭总作为业务总编,我作为采编人员,在合作中有探讨,也有分歧。当时,我们对政府网的定位有不同看法,甚至有过争论。现在想起来,那是所有政府网初创时期面临的困惑。
    2004年政府网创办时期,龙山政府网充当了双重角色,承担了县委、县政府赋予的发布信息、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同时,履行着政府网站的其它职责。
        政府网的骨干人员来自龙山报,原来都是新闻从业人员,大家都有从事新闻采写的愿望。同时,县委、县政府要求政府网承担重要的外宣任务。这一时期,政府网不仅承担了全县重要新闻、信息发布任务,而且组织力量积极采写新闻,在全国各级报刊、网络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扬和社会的关注。这期间,彭总以他资深新闻人的出色表现,在政府网的岗位上,为龙山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政府网迅速转变了角色和风格,在做好信息发布的同时,延伸职能,在子网站建设、乡镇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了自己的职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政府网。
        两年前,彭总调到龙山新闻网工作,重新干起他的老本行。在这一领域中,他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重要采访活动,主持策划的“泪水书记”等重头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荣获2011年度“湖南新闻奖”三等奖。
        彭总虽然离开了龙山政府网,但他始终关注着政府网的建设发展,关注着兄弟们的成长。他告诉我说:前段时间,他在海口居住期间,每天必看龙山政府网;政府网越办越好了,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七)
        彭总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1998年,我的入党申请没有得到批准时,情绪比较低落。这时,彭总主动开导我,让我放下包袱,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积极要求进步。第二年,在他与另外一位老总的介绍下,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党组织。我人生的政治追求,从而与彭总联在一起了。入党以后,我的“三无干部”身份中,又删除了一项空白。
        我清楚地记得,在1999年,人事部门组织符合条件的工人,参加县里集中学习、全州统一考试后转变身份,过渡为聘用制干部。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申报材料耽搁了几天,如果再不及时上报,就有可能赶不上这班车。因此,在一个周末,我急急忙忙打电话请彭总帮忙,安排人员及时将我的材料填写、盖章、上报。
        彭总虽然没有分管机关事务,但是听后二话没说,立即安排人员周末加班,整理好相关材料,及时上报主管部门,使我顺利地参加学习考试,最后被批准转变身份。10多年后,彭总接电话时那种义不容辞的声音和语调,常常在我心中回荡。
        这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当年,如果没有跨过这道坎儿,那我今天就没有机会成为一名基层干部,甚至连身份和资格也不具备。
    在人生转折过程中,彭总不仅多次出手相救、有恩于我,而且对其他兄弟们也多有帮助。
        当年,龙山报组织人员创收,分成几个组,大家都争着与彭总分在一组;因为,他很照顾同志,从不让兄弟们吃亏。后来,与他分在一组的兄弟们,不仅业务上有了长进,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在送别彭总的酒席上,我将彭总给予我的三大帮助归纳为新闻引路人、入党介绍人、转干热心人,当着在座的十多个人的面,一一列举出来、大声地说出。然后,分别就每一项单独敬了酒,一共三杯,一饮而尽,以此表达我深深的谢意,同时也表达我对新闻人生的感悟和反思。
        面对政府网敬酒的高学历年轻人,彭总若有所思地说:遗憾啊,可惜书读少了,许多事情看不透、悟不透;不然,也许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对此深有同感。是啊,学历低、上学少,毕竟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人生的一块伤疤。但是,敢于平静地揭开自己的伤疤,却是需要十分的勇气和难得的悟性。
        军人的干练,土家人的豪爽,记者的执着,智者的反思,这就是彭总,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印象。

     

    上一条:族 谱 憾 事
    下一条:想起当年放电影

    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