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台永不停转的机器,夜以继日而不知疲倦。他是一头永不歇脚的黄牛,月月年年躬耕于文化的沃土。
2011,《经典湘西》、《湘西民俗实录》、《龙山文史资料》、《土家织锦》、《戏曲、曲艺、歌曲作品选》、《湘西州文化志.龙山卷》6部文献,他或参与编审,或任编审,或亲为编撰。
2011,《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龙山县区域规划》,木偶戏、土家服饰、土家情歌3个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全县4个),他执笔亲耕。
人说流水有潭驻流,机器有检修期可歇。而一个年届70的老人在他的岁月中,没有休息的音符。他就是2011年度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杰出人物、龙山县政协委员刘能朴先生。
委员专家
1992年11月,刘能朴被龙山县政协吸收为第五届县政协委员,并任县政协文史专员,讫今已有21年。21年来,他作为文化艺术界委员主要从事的是土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先后完成了《湖南省皮渡河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分析报告》、《里耶古城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里耶镇》、《里耶古城》、《湖南·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申报材料》、《龙山行》、《湖南龙山洗车河流域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龙山县红色旅游项目报告》等申报材料撰写任务。
在《梯玛》的序言中,国家一级作家张心平说:“敦厚之至,勤奋之至,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能朴。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开始为生育他的那片土地和父老乡亲奉献精神食粮,开始获得各种文艺创作奖。无论生活怎样困苦多磨,命运怎样坎坷蹇涩,他总是坚韧地承受着,而且从不辍笔。他写诗,写歌词,写小说,写小品,写多幕剧,写散文,写报告文学,进而又研究土家民族文化……总是文思如泉,而且文情并茂。他的才情,来自他的勤奋。乡间孤灯下夜读困极,灯火焚烧了他的麻布帐子,差点化去他的生命;木楼清贫中通宵写作,熬伤了他的眼睛,使他迎风流泪……难能可贵的是尽管这样,他却把人做得本真诚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成了他的本分。他成了朋友、同事和左右邻居共同的老黄牛般的刘二哥。能朴不容易。”朋友的评价是友善的。
刘能朴一辈子当过知青,当过农民,当过铁匠,当过中学炊事员,当过挑夫。在磨难中他选择了文学创作。1958年,他17岁,由他作词,刘一能作曲的土家族民歌《百鸟朝凤凤朝阳》获广州军区民兵汇演优秀节目奖。1978年8月,散文《浪花赋》作为范文在全省散文创作笔会上点评。1979年7月,短篇小说《箫声悠悠》在《湘江文艺》小说创作笔会上获得好评。这一年,他是生产队的大队长和会计。
1980年刘能朴破例招入龙山县文化馆,任戏剧文学、曲艺专干。这一年,他40岁。
创作是享受
进入新世纪,刘能朴在创作上更趋成熟。1983年2月在恢复中断37年的农车土家族大摆手活动中,他在农车串村走寨,拜访老艺人,为活动收集资料,起草方案。1992年11月,县里决定举办土家族摆手节暨经贸洽谈会,由他起草了“一节一会”申办报告。在“93中国湖南(龙山)土家族摆手节暨经贸洽淡会”活动中,刘能朴参与研究、制定了活动方案,完成了节会名片——土家民俗手册《一片缠绵摆手歌》及土家民俗展览馆内容设计、节会闭幕式主持词撰写任务。
2002年5月,刘能朴在颈椎病痛中完成了湘西州首届新剧(节)目调演龙山县新剧(节) 目《毕兹卡神韵》的方案和文学台本的创作。在这次创作中 ,通过“天”、“地”、“人”、“和”四个篇章,把土家梯玛,毛古斯、傩舞、跳香舞、铜铃舞、挖土锣鼓、薅秧舞、土家织锦、土家情歌、咚咚喹、打溜子、摆手舞等传统文化形式融为一体,将土家咱龙、背桶、打杵等作为道具首次搬上舞台,最终在调演中让《毕兹卡神韵》荣获“新剧(节)目一等奖”、“优秀文学台本奖”、“优秀音乐奖”、“优秀编导奖”、“优秀舞美奖”、“优秀道具奖”、“优秀演员奖”、“组织奖”9项大奖。同年,获湘西州“五个一工程”奖。在“2003湖南艺术节”中荣获银奖、优秀编导奖。
在2005中国龙山全国滑翔伞锦标赛暨湘鄂渝边区民族文化艺术节和2007年 “秦文化之旅”暨“中国湖南(龙山)第二届土家族摆手节”中,刘能朴创作了大型团体舞《秦城古韵》和《秦风楚韵》。2005年9月,在首届中国星声乐、器乐大赛和第二届中国星流行音乐大赛上,他创作的歌曲《山妹子》分别获一等奖、金奖。这是我县首次在京获奖的创作歌曲。
民间是舞台
“能朴先生利用有第一手田野采风资料的优势,从崭新的角度开拓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用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勾画出土家族文化中的两大文化——梯玛文化和摆手文化的全貌,并在其中发掘了很多别人尚未发掘的珍贵资料,有的地方为研究土家族文化填补了空白。”这是媒体的评价,让刘能朴感到欣慰。
几十年来,刘能朴躬耕于土家文化的沃土,搜集整理传承弘扬着土家文化遗产,不图名利,舍弃奢华,就是为了让土家文化发扬光大。为此,他几乎走遍了龙山县的村村寨寨,尤其是土家族聚居的洗车河流域和里耶管理区,更是我向往的文化沃土。在那里,他拜访了许多民间艺人、民间歌手、民间故事家和德高望重的老梯玛、能歌善舞的土家摆手掌堂师,收集了第一手土家文化遗产资料。
1983年正月初三,刘能朴赶到土家古村寨靛房上泽巴野喇叭师傅田永海家时,永海师傅的门已上了锁。邻居土家阿妈告诉他:“永海上坡去了,到屋里坐吧,外面冷。”初春的土家山寨山高风寒,爬坡时不觉得冷,一停下就来了寒意。阿妈见刘能朴如此就忙着烧火开水泡团馓。这时,阿妈的小孙女用土家语说,“我也要。”阿妈说:“这是客人的,等哈婆婆给你再泡。”小女孩顺手揭开鼎罐,半鼎罐中包谷饭闪入了他的眼帘,顿时,眼湿了。此情此景,让刘能朴感动万分。于是,他用土话和阿妈攀谈起来,说自己不喜欢团馓,问有没有包谷粑粑。阿妈听后从房里取来半盆子粑粑,有包谷的、小米的、高梁的。阿妈说:“泽巴没有一丘田,一年四季包谷饭,这团馓是嫁到坪里的女儿初一拜年送来的。自己确实舍不得吃,怕客人来了束手束脚的。”这就是淳朴的土家人,这就是原真的土家文化遗产。
这个经历成了刘能朴收集土家文化遗产资料的法宝。用这个法宝使他在后来的土家文化遗产搜集过程中掌握了许多珍贵的土家语语汇。遗憾的是刘能朴不懂国际音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只好用汉字记音的方式,向拉西洞尚天顺、隆头杉树坪彭世学、苗市补足湖向顺渊、岩冲三角堡彭清照等知名老梯玛搜集纯土家语《梯玛神歌》的过程中,只好用汉语记音的方式记录《梯玛神歌》了。那些收集来的土家语语汇,刘能朴按天象、地舆、植物、动物、衣、食、住、行、生产、祭祀分门别类的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一大本土家语单词库。这些土家语汇如今成了他写土家语歌词、主持词、歌舞节目的养分。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中,刘能朴搜集整理的土家歌谣、故事、谚语入选省卷条数居全州第一,由此他成为《中国谚语集成湖南卷》8个主要搜集人之一。
荣誉是阶梯
2001年,刘能朴退休。然而,他身上的担子比在职时重了。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聘请他为专家,为全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奔忙。其他单位听说他退休,就纷纷要他写文章报告。到如今虽已年届古稀,仍退而未休,笔耕不辍。他除了不断创作各类文艺节目外,还为龙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遗、传播等做了大量工作。经刘能朴参与申报的土家族《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土家织锦》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他执笔完成申报书及电视文本的《土家族梯玛歌》、《土家咚咚喹》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他执笔完成申报资料的土家族《摆手歌》、《挖土锣鼓歌》、《哭嫁歌》及《三棒鼓》等项目正申报进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十多年来,刘能朴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报告文学,写剧本,写小品,写曲艺,写舞蹈文学脚本,写电视专题片,写对联,写大型展览解说词。正是这种对事业的忠诚,刘能朴得到了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一生获得一等功1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3次,嘉奖5次;作品在州以上获奖75件,其中获国家级奖的有双人舞《亮晶晶的启明星》、歌曲《山妹子》;获省级奖的有风情歌舞《毕兹卡神韵》、小戏《憨三戏妻》、小品《端阳雨》、舞蹈《连心坝》、《明珠落山寨》、《苗家住在银河边》、歌曲《酉水河清悠悠》、《山里人用上“大哥大”》、《乃哟乃》、《叭台叭台卡普它》等26件。出版专著《湘西古镇洗车河》、《梯玛》等。
一路走来,刘能朴为土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付出了一己之力。但组织和人民是没有忘记踏踏实实为国家和人民做事的人的。2011年6月9日湖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评选活动中刘能朴入选湖南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杰出人物称号,为他的人生画上了完美的记号。
然而,荣誉并不是刘能朴人生的终结。于是,在笔者的采访中,就诞生了文章开头的忙碌。
刘能朴,一个时代的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