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团结民主主题 把准文史工作方向
民主和团结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两大主题,更是文史资料征集的主旨。文史资料工作以民主的方式写史,以写史的方式团结人,通过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史料,保障社会对于历史的发言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交流和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达成对历史的共识,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巩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
作为中国人民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负有团结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责任。通过征集和出版文史资料,忠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充分尊重各界人士的知识和经验,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可以更好地以文会友,加强统一战线人士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有效扩大统一战线的团结面和联系面,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其他史学研究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文史征集工作的加强、史源的拓展,文史资料工作仍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其政治功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整个社会进步的角度看,通过当事人讲述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方式记述当代历史,是对史学传统的突破,也是民主的体现。长期以来,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很多禁区和忌讳,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尤其如此。发动历史见证人把历史事实真实客观地讲述出来,正是政治民主和学术民主的体现。所以,为各界人士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撰写文史资料,保障他们对历史的发言权,这种以组织名义征集史料的方式与政协委员在政协各种会议上发表意见、以提案等方式提出建议、各党派之间平等对话一样,都是人民政协发扬民主的重要渠道,都是人民政协有序发扬民主的具体体现。应该说,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下,才能产生“当代人写当代史”的文史资料。
为了贯彻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文史资料工作应注意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原则、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在史料征集环节,文史资料工作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要存真,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不夸大,不缩小,不溢美,不贬损,不臆度,不杜撰,不因当前的需要而取舍”的要求,对撰稿人“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要求在撰写过程中“不为亲者讳、不为长者讳、不为贤者讳”等。这些原则和要求既继承了中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又融进了新的时代精神。在编辑出版环节,按照“征集无禁区,出版有纪律”的要求,严格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着力出版史料价值珍贵、富有教育意义、体现政协特点的文史资料。
把准章程精神 恪遵征编程序
人民政协名流荟萃,集中了各个阶层的大批风云人物,汇聚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科技等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士,具有任何其他组织难以相比的人脉资源,蕴藏着宝贵的文史资源。让这些已经或者正在步入暮年的老人叙述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再现真实的历史,政协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9年4月29日,第二届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特地为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举办茶话会,指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这篇讲话成为人民政协开创文史资料工作的标志。从此,在历届政协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征集和整理以“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的文史资料工作在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陆续展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这个精神的指导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政协组织征集和出版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史资料,为表现和还原真实的历史,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
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经屈辱而从危亡中奋起、振兴和再铸辉煌的伟大时期,中国社会在此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嬗变由于打上了更多人的印记而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更为生动和丰富,发动、组织这些人士撰写回忆录就成了还原历史、鉴往知来的必然要求。
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大文史资料工作者按照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遵循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要求,征集、整理、研究、编辑和出版了内容丰富的文史资料,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社会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文史资料工作逐步形成了存真求实、突出统一战线特色、注重履行政协职能的优良传统。近十几年来,文史资料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那就是借鉴口述史学的经验,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思路,实现多种征集形式并举,完善和丰富文史资料的征集、存储、编辑和传播工作,实现了文史资料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为后人保存更为鲜活、生动、直观、形象的史料,拓宽了文史资料工作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