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28365365游戏
    文史龙山 - 里耶清末民国时期工商录
    里耶清末民国时期工商录
     
    发布时间:2010/5/12 11:36:59,作者:胡开金 , 来源:文史委员会 ,点击:5033

     

    里耶这块宝地凭借酉水河的优势,交通十分方便,它是通往四川(现重庆市)的必经之道,大船只能从常德到里耶,秀山、酉阳一带只能中小船行驶。于是,里耶成了转运站,上下货物由此发往各地,因此,引来了不少商贾来里耶发展。

    据史书记载,最先来里耶开发的有八大姓,张、付、陈、何、黄、杨、瞿、徐。里耶开市于雍正年间,墟场先设于上游张家坝,旋转至毛坝,后发于清水坪(称前街),清末民初兴于里耶(称后街)。

    里耶开市以后,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等商户有:彭文生、彭锦丰父子、张和兴、黄太和、陈万益、杨美顺、鼎兴公、吴志生、倪振茂、詹鼎元、李洪镒、瞿宜夫、江德兴及中期发展的李瑞林、马泽惠、王怡泰、彭秉章、唐恒泰等20多家。他们分别设号:太心公、志大公、集泰恒、震泰源、复春恒、裕康、永康、鼎顺和、同兴恒、生瑞成、协昌和、李同发、何惠祥、庆丰源、怡成公、泰兴长、万胜源、德裕仁、同心恒等。这些商号,都是2000桶以上桐油大户(当时计算商户家产,多以有多少桶桐油为单位,一桶油140斤,大约值40块大洋),其中彭锦丰、集恒泰、江德兴、庆丰源、怡成公、泰兴长等10余家达8000桶以上。协昌和、李同发、何惠祥等号每年存油不少于5000桶。这些商号还兼营收购山货、批发百货、经营花纱布匹、南杂等。不少商户都曾自开银庄,他们所发银票,不仅在本县及周边地区流行,在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也有一定市场。

    二等商户,桐油在1500桶左右,像这样的商户就有邬平垣、任永康、黎万贵、张天良、刘战富、元享祥、刘宏昌、彭达夫、徐本召、姜必成、吴启顶等等20多家。

    三等商户,700-800桶桐油的,占的比例最多,据资深老人回忆,起码有200多户。其中有陈永成、凌隆云、徐本昌、许光齐、许富生、蒋旭南、唐富记、彭玉清、明义新、胡义新、王二木、凌公益、张登科、胡绍荣、黄松斋、黄泽霖、黄忠荣、黄仲痴、黄泽松等等。

    里耶商业的繁荣昌盛,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大力发展。

    国药商号有:郭元记、余寿春、刘永龄、存仁、寿仁堂、张芝堂、吴泉广、瞿碾子等十多家。他们的药店品种齐全,从来没有出现过中药房配不齐处方的先例,并且质量很好,切洗炮制都是按古方制作,从不苟且。

    造船业在民国中期1925年—1935年得到充分发展。沿河宽敞的沙坝,上万平米的柳坪,成了天然的“露天造船厂”。周边的造船师傅相继云集于此,所造船只从小鱼船到100吨—200吨的大驳船、趸船都能采制(里耶人称造船为采新船),从业人数200多人(木工、解匠、捻匠、蔑匠、拖船拧船工、油船油篷工等),工序十分繁杂,其中不乏好手;刘家华、祝老五等最擅于采小船,通过他们手中采的船底,尤如黄瓜或泥鳅背一样,整个船身前后翘尖自然,小巧而平稳。刘汉成、陈万和、付清香、向祖生等采的货船最经得起大浪冲刷,一对对纳木,鼓而园滑,红白相间,船头气势雄伟,船身空旷而坚固,船尾尖翘而不失稳重。

    里耶的驾船业可谓是一支庞大的队伍,鼎盛时期,有大小船只200多只航行水上,从业人数在千人以上,并专设“水保”,张有绪任保长,配户口管理人员和保丁各一名。船工常年漂泊水面,为便于互相照应(酉水河滩险浪大,一只货船一般只配5-7人,遇险滩有时需20-30个纤夫,才能将满载货物的船只拉脱水),习惯成帮结伙(多以船主之间的亲朋为主)。

    里耶的船队分三个帮口,同时里耶的航运成三个梯队,当时在常德和沅陵分别设有转运站。长水帮(里耶—常德、武汉);短水帮(里耶—保靖、王村、沅陵);上水帮(里耶—百福司、大溪、酉酬、后溪、龙潭、庙潭、庙泉、宋龙、石堤等);每个帮口又分多个船队(每队三、五只、七、八只不等)。

    长水帮(又称酉帮)的船只以20吨到50吨不等,船主以姓白的为多,最有名气的有白水平、白国科、白国举、白国正,还有胡绍华、田木林、刘家文、刘祖清等。另外,有的商号也有自己的专业船队,他们的大老板或二老板亲自率船队航行江湖,还配有枪兵,一来便于管理和处理来往进货帐目,二来防止沿河两岸抢犯的骚扰。长水帮的船除少量吨位较大的以常德为转运中心,专走常德—武汉一线外,其余船只(20吨左右的最多),每年往返里耶—沅陵或沅陵—常德之间4-7次不等。

    短水帮(又叫白河帮)以5吨到15吨之间为多,酉水河落差大,滩险水急,对船工的技术要求极强。特别是舵把子(稍公)和拦头工,要求对每一根滩的水流、溶道,了如指掌,才能驾驭行驶。稍有不当,就会造成货失船损,并危及船工生命。船工们长年在水上行走,每船必请十分优秀的舵把子(多数由船主自任)和拦头工。其中好手有:覃昌早、郑红云、钟兴林、向贵贵、凌世孝、张兴林、徐生明、余长维、胡绍全、胡绍坤、胡绍贵、余怀云、喻天德、余泽高、张平富、饶兆远、饶兆义、胡开友、胡开拔、胡德茂等等。还有一批女舵手如:滕久玉、吉中梅、宿月英、李家梅、张三妹等,她们不但舵拿得稳,喊出的酉水号子,极有号召力。

    上水帮(称小河帮)是常年行走在里耶上游一带的船帮,悉称“赶转转场”的,一般载重在2-5吨之间,下货主要是桐、秀油和土特产品,上货主要是花纱、布匹、南杂、瓷器、日用百货等。一些起家的大商户,如:吴志生、倪振茂、詹鼎元、唐恒泰、李洪镒以及马泽惠、李瑞林和家兄,早期都干过此行。

    除上述三个帮口,还有放驳船、趸船的临时帮口,这些船是专为常德、武汉的大码头定做的,每年三、五只不等,吃水较深,只有在汛期到来,才能启运。有时也带点下货,多数空船行驶。行驶中对艄工技术要求特别严格,一般配头艄、副艄、三稍。但对桡手(又称扯水工)要求不严,只要有力气就行,每船配三十五十人不等,很多无业人员都从事这项工作,他们下水随船,靠码头结算工钱后,自行步行回家,有的随长水帮船队回来,充当纤夫。

    里耶的木材十分丰富,在老屋场以下至溪口和上游的湾塘对面搓沙湾,沿河原木杉条堆码如山,除部分供本地采船用,绝大部分出口沅陵、常德、武汉等地,从而形成了排帮。排帮分小帮和大河帮。

    沿河两岸的庄户人家的汉子,很多人都从事过这项事业,他们平时在家务农、经商。一到汛期,小溪帮每三、五人组成一帮,将附近山里的零星木材一根根从各个小溪洗出(本地人叫洗材),其材源一部分通过张家坝小溪来自秀山县的保安、保靖县的黄连树,将木材集中于搓沙湾或老屋场。另一部分来自本县的内溪、岩冲、长潭,木材集中于吴家溪外的溪口。但绝大部分材源,是通过酉水上游来自湖北来凤百福司、重庆市酉阳县的大溪、酉酬、后溪和秀山县的庙泉、宋龙、石堤等地。

    大河帮则将一堆堆原木杉条扎成一砣砣木排,每砣排数量在15-30个立方米。每2-3人一砣,每10砣左右组成一帮放下沅陵。然后,将每4砣排连成一大砣,再放下常德,在常德市的陬市靠岸,通过大货船,将木材运往洞庭湖销售。

    里耶码头渡口很多:有码头山(又名刘家码头)、中码头、下码头、擂钵潭码头、溪口码头、黄家码头、吴家码头、江西码头、下河码头、北门码头等十二处。据史料记载,早在1759年,清政府就设鲁碧潭为官渡,船夫二人,由藩库支白银,每人年薪八两。道光初年,四川福司科生员刘均衡到里耶官地坪走亲,得知乡民来往仅靠一只小舟,很不安全,极易出事。他于是就修码头,造大船,雇请胡光文、胡光武两弟兄常年负责摆渡。百姓遂以“刘家码头”名之。随着前、后街的场墟逐渐形成,又增设了其它渡口,从业人员40多人。据当时统计,凡遇场墟,过渡之人,超过一万人次。这些码头的用处不仅是用于摆渡,更主要是为货船的停靠、货物的装船、下货、起运提供方便。

    李氏家族的捕鱼业,在里耶及沿河上下(上齐庙泉,下齐隆头,凡是捕鱼者,都是李姓人家),可谓独一无二。李可志、李可信两弟兄素有鱼王之称,现他们的后人,都是捕鱼好手。还有李忠发、李云忠、李云文等,在酉水河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拔龙船,都是李姓之人拿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龙舟竞赛,一度成了李氏族人切磋技艺的赛场。

    帮运工,里耶的帮运工,在民国时期,常年从业人员有100多人。除酉水河上的货船起坡和装船,还兼挑夫和轿夫,凡里耶周边不通水路的地方,所有桐秀油、农副产品、花纱布匹、日用百货,都是靠帮运工一挑挑、一背背的挑进背出,如八面山、野竹坪、内溪、咱果、桂塘坝、召头寨等地,有时还远送龙山。一些大老板出门坐滑杆,都是帮运工的行当。

    里耶桐、秀油的进出口,量多时在10万桶以上,从而促成了制桶业的兴起,各大商号几乎家家都请有木工师傅常年制作油桶。有些匠人还自己办作坊,成批生产,如张天仙、何光绿、向顺成、杨秀清、胡木匠等,都请有一帮人,天天加工,有些人还靠此业发了财。

    里耶的铁业也是一大产业,除日常农耕、匠人和家庭的农具、工具、用具的生产外,从船上用的锚、铁链、篙箍、篙钻到造船用的锔、钱子(采船专用钉)、船钉等,所需铁制品数量很大。当时从事此业的有欧阳世家、王姓世家,还有姓张的和卫子喻等,特别是欧阳世家和王姓世家,手艺下传几代,历经上百年。他们的一部分后人,现在还在从事此种行业,但使用的设备改进了许多,增设了电焊、电锤、电风扇等,从而节省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

    里耶商业的发达,促进了用木机织布的手工业的大发展,机房在每条街上都有,最集中的地方是在新街(北街)、下寨和四川街,织布机上百架,大多以苏姓、周姓、彭姓和张姓人为主体,他们将一船船由常德运回的花纱,搬回机房加工,日夜不停的劳作,织成各色花布,在里耶及周边地区销售。

    与其配套的作坊有纺纱和染布店(旧时称染房),纺车可谓遍及全街,一些家庭妇女,除侍候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一有空就上机纺上几手,产品集少成多,换些油、盐钱填补家用。

    染房行业,最有名气的当属北街“长九间”的杨氏染业。二十世纪初年,杨氏父子凭借纯熟的染布技艺和艰辛创业的精神,将一座小作坊改头换面,修建起堪称“江南第一大木屋”的大染房。还有余氏染房、熊氏染房、彭国瑞、白贤开、李氏染房等十多家,他们大多数是继承祖业,世代以此为生,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旅馆伙铺遍及七街八巷,以河码头和河街最多,最出名的旅馆有丁尤先、李堤堤、李可辛、尚子春、王金桂、杨大郎等十多家,他们常年雇长工都在五人以上,生意十分火爆,除住宿餐饮外,有的还经营南杂百货,丁尤先、李堤堤等还兼营桐、秀油和土特产品。

    小吃,是里耶镇上最大的亮点,从业人员最多,品种也最有特色,它融合了湘鄂川黔各地风味,有各种臊子的酸辣粉、面、包面;有绿豆洗沙爽口包、香葱鲜肉包、芝麻白糖富油包和鲜葱含肉春花卷;有油粑粑、泡粑、棕粑、糍粑、华糕、油糖果、马打滚、粉粑粑;有甜酒、豆浆、油条、米豆腐;有烧腊、卤味和汤锅;还有时令包谷粑、麦粑、红苕粑、栳栳糖等等应有尽有。名气大的面馆(兼各种小吃)有陈远霸、向先应、张益吾(张勾勾)、姜长青、伍老大(河南面馆)等。他们的小吃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招牌项目,比如张勾勾的“吹油喝汤”粉、面,端上一碗,其香袭人,其味无穷。

    最值得镇上老人们怀念的是,延绵几里的河沙坝,只要有船停泊的地方,就有卖小吃的草蓬存在,特别是冬季,草蓬一个挨着一个,一到晚上,桐油灯、煤油灯、煤气灯通火齐明。忙碌一天的人们,夜来无事,都爱在河边转一转,在草蓬坐一坐,泡杯热茶,喝点散酒,摆摆龙门阵,听听戏文,打打小牌,看看鱼火,数一数耸立在半空中的桅杆,夜色里频添了几分柔和温馨……

    加工面粉、面条,占去了里耶夹街的大半条街,有田茂球、熊恩、章寿、张佰芝、汪桂英、向心武、董老六、许宏生、梁来维、瞿国兵、瞿国民等二十多家,庙塘也有十多家。民国时期除有杆面机以外,磨面全靠马拉石磨,人工筛面粉(打箩柜),打箩柜的“咣铛”声日夜不绝。

    里耶在清末、民国时期可谓家家开门面,户户有作坊,除上面所说的行业,还有田应希、贾付恒、王后生的酱油铺;余德胜、余长绵、胡家益、袁学明、姜宏万、唐志炳、宿承先、彭顺和等二十多家裁缝铺;吴记、陈记和安家等人的烟丝铺;张金华、王泉明、廖银匠等人的银匠铺;彭官重、石登泉、彭安、向先德、余长立、邱少安、邱少华、杨三麻子、杨矮子等开的代澡铺(理发业);刘炳全、吴乾银等几家的火炮业;瞿六益、周名付、徐承义、唐明德的雕刻印业;杨清汉、凌世配的制袜业;石维均、姜胜友、彭良明、熊老七等从事的泥水、砖瓦、蔑匠业;姜宏尧等人的弹花业和姜老幺、姜老黑、吴忠润、邓忠华、刘庭章、大老二、小老二的屠宰行等等。通过一代代里耶人的和衷共济,使里耶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之间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上一条:龙山剿匪梗概录
    下一条:端午时节话屈原

    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