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2期(总第37期)
2010年4月20日
●农业扶贫开发政策的喜与忧
●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及对策
●农村农作物良种补贴存在的问题值得注意
●从洗车河镇看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关于利用民间资金修复和改造里耶古城的建议
农业扶贫开发政策的喜与忧
县政协召市委员组 张兴兵
2009年下半年我县争取到了农业扶贫开发的试点县,该政策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县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我县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但是广大农民朋友及地方政府对该政策的实施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
一、农业扶贫开发既然是扶贫,上级部门肯定有一定的资金、物质或技术来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使一些有理想发展一定的农业产业而又缺乏资金或技术的农民朋友看到了希望。如果得到了帮助,这部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家庭经济收入肯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通过该政策的实施可以扩大一批农业项目的生产规模,使一批农业生产项目实现产业化。
忧的是:
一、能享受该政策的农户范围小,目前初步统计能享受该扶贫开发的农户人口不到该行政村人口的10﹪,规定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享受农村低保、未交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农户不可报名申请该政策,而这部分农户有很多确实是该村的贫困户,对这部分农户的发展积极性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该政策并不是单纯扶弱,有的农户你给了他一定的资金或技术也发展不起来。
二、为确定农业扶贫开发户,农户之间的矛盾大,基层工作压力大,因扶贫开发户范围小,符合条件的农户都想争取到农业扶贫开发户,农户与农户之间相互排挤,并形成一定的矛盾。同时在确定抚贫开发户时缺乏一定的标准,增加了基层政府工作难度。部分没有被评上的农户天天到地方政府吵闹,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工作秩序。
三、 部分村委会素质不高,将部分指标分给自己的亲属,更加增加了工作难度,使上访吵闹人数增加,造成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及对策
县政协洗车委员组 黄光兵
一、劳动力转移的障碍表现
(一)文化程度低、掌握技能少、群体资源素质差
据统计,我县在外务工人员中受初等教育的比重达94.2%,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6.4年,大致相当初中一年一期水平。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只14%,大多数民工集中在建筑、环卫、家政、餐饮、简单加工行业,以体力、加班加点、密集型为主,不但收入水平低,而且在劳资合同、社保、医保、工伤保障上维权意识差,劳资纠纷多。
(二)县域经济欠发达,承载劳力转移的空间狭小
2009年全县实现GDP32.48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为34.6:20.8:44.6,工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13.6%,多为资源消耗性和传统工业生产企业,高新技术行业少;“工业兴县战略”及“5151计划”推动效果不明显,工业短腿严重突出。承载本地劳力就地消化的平台脆弱,仅靠第三产业和建筑业转移农民工,空间狭小,吸纳剩余劳力有限。
(三)外出务工的“三缘”带来盲目流动的无序性,增大了转移成本。农民工外出以自发、亲友介绍为主,经培训后有组织输出少,依靠血缘、人缘、地缘这“三缘”方式流动,属无序转移,带有盲目性。据调查,经劳动部门组织转移就业的只1%,用工单位招工的占9%,亲友介绍、自发转移就业的高达90%。农民工为找工作,长途奔波,路途开支大,就业转移成本增高。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三难”,形成创业平台的梗阻。一是用地难,规模养殖场、工厂占地报批难、土地流转难;二是融资贷款难,返乡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小额贷款2万元,银信部门需财产抵押、担保、评级授信手续,虽有优惠政策,难以兑现;三是寻求技术支撑难。省吃俭用的民工攒足原始资本后回乡创业,虽有雄心,但缺技术,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少且线长面广,难以指导到位。
二、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整合技能培训资源,抢占边区技能培训“制高点”,提升资源群体素质。应将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农广校、财政函授站等县内职校合并,组建“技能培训中心”,打造成湘鄂渝边区最大的培训基地,从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地实习、技能等级认定、发证、组织输出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链,形成劳力培训拳头品牌。不但可吸纳周边县市入训,而且可提升劳力资源的群体素质,增加劳务输出收入。
(二)抢抓机遇,促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升“自我消化”能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剩余劳力转移吸收的最佳方式。随着“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项目2010年在我县相继开工,我县交通瓶颈将解除制约。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县城扩容提质的同时,注重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建好工业园区,增强县域产业承载劳动力的能力,切实推进劳动力本地转移。
(三)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培育一批劳务输出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鼓励劳务输出经纪人通过有效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实现外出劳务者和中介者的“双赢”。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和规范劳务市场行为,切实保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对接。
(四)创造优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切实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金融信贷支持、提供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
农村农作物良种补贴存在的问题值得注意
县政协召市委员组 张兴兵
对农村农作物良种实施补贴是国家提高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稳定目前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核定补贴面积不准确。核定补贴面积的准确是发放补贴的基础,但有少数地方存在虚报、重报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随意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的现象;有的把种蔬菜,种烤烟、百合等其它经济作物的田地虚报成水稻、油菜良种推广补贴面积套取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
二、农村农作物良种补贴公开不到位。大部分村没有把农村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户主、补贴的项目、补贴面积、补贴标准及补贴资金及时张榜公示。
三、资金的发放与管理不落实。部分地方仍然存在截留挪用良种补贴资金和补贴没有按时到位的情况。
针对目前农村农作物良种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农村农作物良种面积实行经办与审核责任制。各村、乡镇及部门明确专人负责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的统计与上报工作,在上报面积时各经办人必须签字,并对上报面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对出现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大对农村农作物良种补贴的公示力度。各行政村必须对农户良种面积、补贴标准及资金及时张榜公示以加强社会公众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加大农村农作物良种补贴执法力度。对有虚报、重报良种面积,截留和挪用良种补贴资金的违规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
从洗车河镇看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县政协洗车委员组 伍先荣
一、洗车河镇农村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洗车河镇位于我县中南部,距县城65公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镇。党的十六大以来,洗车河镇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修了洗车文化站,新建了5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室,安装了19个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改造了镇区内3个村的电视光纤传输,广播电视覆盖率明显提高,推出了洗车豆制品、刀具、土家织锦、土家饮食等文化旅游品牌,“三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状态,民间群众文化活动正在起步。这些成就的取得,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洗车农村文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是,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县城乡文化建设两级分化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一方面,县城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活动不断萎缩,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荒漠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阵地基本丢失,农村文化建设失去载体。如洗车河镇建有文化站,有2名文化干部。2006年3月,随着区划调整,事业站所“三权”下放,文化站更名为文化体育服务站,归口乡镇管理,其实乡镇根本管理到不了位,致使文化专干工作待遇得不到落实(指津补贴),文化干部就只好自己创收抓补助,基本上没有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虽有时开展文化活动,都是政府行为,镇文化站,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如此对文化专干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消极影响,更不利于文化专干队伍的稳定。
(二)文化队伍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农村文化工作开展无从着手。农村文化专干目前大多数都未从事本职业务工作,名义上是文化专干,却主要从事的是创收找补助,无力兼顾农村文化工作。加之90年代初招收的一些文化专干,自身素质不高,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基本功,更没有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经验,整天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如此,抓好农村文化工作就只能是天方夜谭。
(三)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腐朽没落文化现象抬头。目前,大多数农村群众除能收看到几套电视节目之外,基本上没有健康的文化生活。打麻将、斗地主之类的赌博活动成为人们基本的业余消遣,赶集和红白喜会成为基本的人群汇集方式。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勤劳致富的意识在农村的影响被弱化,严重制约到农村地区的文明、稳定和发展。
(四)古民居、古建筑损毁严重,非物质文化保护令人担忧。如洗车河古镇是县人民政府2006年度下文的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镇政府就古镇保护做了大量 工作。但由于文化教育工作不到位,宣传工作不深入,导致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不足,有些古民居、古建筑年久失修,腐烂严重,逼迫倒修,造成对古镇整体风貌的严重破坏。还有就是土家族原生态文化如:土家语、土家工艺等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几点建议
(一)尽快制定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在意见中,必须明确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制定并实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重点是加强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制度、设施、队伍建设,关键是增加各级财政经费投入。乡镇文化站应当作为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其建设经费、运转经费应当得到各级财政保障。乡镇文化专干的待遇应得到妥善解决;同时要建立乡镇文化站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文化专干负责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确保乡镇文化站为农村群众提供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建立各级农村文化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要管理好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掌握好从事家村文化工作的本领,不断积累农村文化工作的经验,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干好农村文化工作。
(四)抓好民族语言的抢救传承。保护濒危的土家语,在我县土家族聚居的乡镇小学组织开展土家语及汉语文的“双语”教学试验工作,让土家摆手舞进入中小学的课间操。
(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向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宣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人们的主观认识,要制定有关政策,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农村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关于利用民间资金修复和改造里耶古城的建议
里耶委员组 尚爱民
目前,里耶古城中街的修复和改造正在紧张进行,据了解,还有许多条街道也还有待改造,加上长沙街,工程量还相当大,所需资金也很庞大。根据本人对里耶实际情况的了解,认为充分利用民间资金进行里耶古城修复和改造大有潜力可挖,值得引起重视。
利用民间资金修复和改造里耶古城的好处有如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可以缓解政府全部买单的资金压力。
二、相同的资金量可以改造更多的街道。
三、民众自己出了部分资金,他们会更加珍惜修复好的东西。不会随意或无意去糟蹋。同时还会不定期的去维护,如刷漆、防雨等。这给政府的后期维护又节省了一笔不小的资金。
为此本人建议:
长沙街和还没有改造的街道进行统计和规划。出台公布个人出资方案,根据出资比例安排整改时间。
|